蜡染文化

蜡染,古称蜡缬,是古老的印染工艺,“缬”,系也,谓系缯为文也;“缬”做动词用,意思就是印花。

蜡染的历史十分悠久,秦汉间始有,曾盛行于隋唐时期。宋代苗族的点蜡幔,就是久负盛名的蜡染制品。虽无缘于缠金绕翠的皇威贵妇,却与汉时的霓裳羽衣,唐时的丝帛锦绣,明清的绸绨缎服争过风光。

蜡染又称蜡防,属防印印花。

蜡染布料多以麻棉土布为主,染料是蓝靛,是蓝叶发酵而成的天然染料,以蜂蜡为主要防染剂。蜡绘工具是铜制蜡刀,这种以刀代笔的特点,形成了蜡染的特有表现方法,所以人们说蜡染是刀尖上的艺术。

蜡染的工艺较为简单,即用铜刀蘸溶蜡绘画于布,入靛渍染,沸水去蜡,花纹如绘。

蜡染的特征是冰纹,有人说它是蜡染的灵魂。蜡绘在染色时,布帛因褶皱而龟裂,染液随蜡缝渗透,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冰纹肌理。同一纹样出自一人之手,冰纹相异,自然天趣。这种不可复制的形态之美,是人与手发挥的微妙波澜。